学校校服如何观照生活美育?

2021-09-11

校服作为学校里学生的统一着装,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理念,也彰显着校园文化特色。因此,校服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传递着学校独有的气质与审美,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苏格拉底说过,“美是善的父亲”。所以,美综合并统摄着善与真,美引导人远离假丑恶,走向真善爱。一条校训,一枚校标,一支校歌,一套校服,甚至一草一木都彰显校园之美,教育之美。如此说来,校服是否如若一张张纸,承载着精神和价值,成为孩子们的美学启蒙导师?

或许很多人会有这样的误解:美感是艺术家或是高阶层人士才要接触和钻研的。但事实绝非如此,当你拥有通过感官、直觉去感知外在美好事物的能力,那便是一种美感。美感教育不是技术的学习,而是希望让人们开始关注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进而愿意发现美、探索美、体验美、思考美、运用美的历程。

为了改变“低美感”的大众氛围,让下一代接触“美感”的多样形式,学校要注重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作用,以美感人,以景育人。校服就是学校里行走的美学符号。

人们对服装的第一感觉是从色彩开始的,不同的色彩传递着不同的审美意象。而不同的质地和款式同样传递着不同的审美趣味。如果崇尚理性思维,那么校服在设计上会选择没有花哨的装饰,同时为了体现条理性,会选择以暗条纹、素格型为主,品类有西装套装、制式连衣裙和短裙。中国人注重感性思维,讲究儒家的含蓄、内敛,意味悠久的“中和之美”。轻中式系列试图通过优雅的立领,精致的盘扣、交襟,舒适的棉质地等服饰元素,穿梭回那个物质朴素、品格高洁的轴心时代,提示当下的文化、教育能否在被历史检验的清澈源头,寻求与古典精神的承接,寻求超凡脱俗的境界。

0001.jpg

美由心生,礼行于外

春秋战国时期,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礼乐” 的观念,教导人们,如何用优美的“乐”来辅助“礼”的实施,让人们在俯仰揖让的美感体验中,知晓礼的规范。

南开中学以“容止格言”为学生的仪容举止规范。衣镜铭,又称“四十字镜箴”,是南开学校在张伯苓、严修主校期间,为了培养和规范学生的仪表和举止而在当时南开中学东楼中的过道左侧一面一人高的大镜子上刻写的箴言,箴言由严范孙(严修字范孙)书写。后来,此箴言所蕴含的精神也成为“南开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

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

气象勿傲、勿暴、勿怠。

颜色宜和、宜静、宜庄。

0002.jpg

 “一个身着洁净、优雅、洗练服饰的青少年,怎能不在乎自己的言行举止呢?又怎么能容忍心灵上的尘埃?”一套优雅、得体的校服,需要清洁的环境来匹配,而清洁的环境需要美好的心灵来照料,这正是美的塑造、浸润、熏陶。

以校服为切入点,我们可以从小地方着手不时对孩子耳提面命,引导他们走向端庄优秀、身心健康、彬彬有礼。这些规定不是规定孩子穿什么,而是规定他们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通过对身体的管理,达到精神的提升。

0003.jpg

“以服育人”的课程

从孩子出生裹上小包衣的那一刻,“服育”之路也就可以开启了。

课堂上,老师会教给学生正确的穿衣知识, 比如衣物的设计、颜色、质地,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哪些让我们更安全,这其中包括规避交通危险、规避夜行危险、减少日光下吸热、避免皮肤过敏等五花八门的实用知识,也告诉穿衣的方法, 会带来和增加的危险等。

老师也教孩子对一衣一物的珍视,如环保、清爽、健康卫生的穿着方法;衣服的保养方法和再利用,不同衣服给环境带来的负荷有什么差异;了解服装的生命周期,感受衣服的一生,并了解这个循环周期会带来多少的环境负荷。

另外,衣服还是一种表达方式。不同的设计、素材、颜色,传递着什么讯息,代表了什么;如何根据不同的情况、场合,变换穿衣;用无声的色彩来交流、说话,打造第一印象,也是服育课堂的内容。而与平时课堂补充配合的还有暑假“服育” 体验教室、“服育”故事会(有暖心的关于衣服的好故事分享)和消费者教育、服育标语大赛、服育小游戏等。

0004.jpg

校服是青春最直观、最生动的载体。它像漏斗一样,小口是孩子个体,大口是服饰审美、面料成分、环境、经济、规则等等无限多。作为触手可得的,陪伴多年求学时光的校服,怎么能变成孩子学习资源?这是值得学校、家长们等去思考的问题。

                                                  来源:人民教育


热点资讯查看更多
首页